鲁先圣:千古一人苏东坡
2024-01-20 20:23:37
  • 0
  • 0
  • 7
  • 0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历史上罕见的诗、文、书、画、词全能型奇才,苏轼不刻意为文,但常常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但是名重九州。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几个领域都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他是千百年以来一直长盛不衰的人物,是诗人,是画家,是工程师,是瑜伽术修炼者,是皇帝的秘书,是慈悲的法官。林语堂评价其“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出生在四川省眉州市眉山镇,取名苏轼。十八岁时,他娶了王弗。苏轼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起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此次殿试,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后,再在皇帝亲自监察之下先考诗赋,再考策论。那次科考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自此,苏轼在京城声名大噪。

     仁宗嘉佑九年五月,苏轼的妻子病逝。在妻子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两首词以寄情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举案齐眉的夫人逝世后,苏东坡娶了夫人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是个贤妻良母,对堂姐留下的孩子视如己出,在生活上也给予了苏东坡莫大的关怀,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的词作里也出现过她的身影。苏东坡是不吝于表达的,他的词作中有对原配妻子的追忆、第二任妻子的感激。但在苏东坡的词作中出现最多的女子却不是这两位妻子,而是一个叫王朝云的侍妾。

     说是侍妾,又不只是侍妾,王朝云更是苏东坡的知己、好友,她一直陪伴在苏东坡身边不离不弃。富贵繁华的日子,有她在他身侧红袖添香,贬谪清贫的岁月里,她与他共患难。她是在苏东坡的词作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女人,也是被历代文人所仰慕的女子,她的一生与苏东坡紧紧相连,历史记住了她的名字,也记住了她身上的那些故事。

      38岁的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一道圣旨贬到了杭州城做官。苏东坡应着好景、好天气,与好友相约西湖赏景。西湖荡着碧波,十里的荷花娇羞妩媚。见此美景,苏东坡诗兴大发,作了那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他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日,王朝云照旧在西湖边跟着歌舞班等着人传侍,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样的风光自是要有歌舞助兴。王朝云身姿婀娜,在舞女中央翩翩起舞,远山眉如黛,面有芙蓉色,苏东坡见到这样的美人心中不禁一动。然而,如此美人却是身世凄苦,小小年纪就靠着歌舞维持生计,可她身上有股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苏东坡对王朝云十分欣赏,招到身边,王朝云成了苏东坡府上的一名侍女,她和很多侍女一样爱慕着苏东坡,但她又和很多侍女流于表面的喜欢不一样,她懂苏东坡所有的情绪,这种喜欢深刻而浓厚。

     王朝云是懂苏东坡的,虽然她没有亲眼见过朝堂上新旧两党激烈的斗争,但是她懂得苏东坡心里的苦楚。苏东坡三番五次被贬,王朝云也陪着他经历起起伏伏。有一次,刚刚用过膳的苏东坡突然指着肚子问左右侍女:“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呢?”侍女们纷纷抢答,有的说是才华;有的说是智慧、是见识。轮到王朝云了,她才缓缓地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个回答无疑是最合苏东坡心意的。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有多首作品是为他的弟弟苏辙所创作的。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他们兄弟情的见证。此外,《狱中寄子由二首》也是苏轼在狱中所作,其中充满了对弟弟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立即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呈给神宗皇帝,这本是例行公事,奈何因文中提到“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词句,被新党利用,说他讽刺朝廷,妄自尊大。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下狱103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再也没有回过京城,晚年绝大部份时间是在“三南”(赣南、岭南、海南)度过的。45岁贬谪赣南黄州,59岁流放岭南,在惠州生活了两年零九个月,62岁再贬为琼州别驾,谪迁海南岛。在海南,他住了三个整年,65岁时,因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这几次贬谪却促成了苏东坡思想的飞跃和境界的升华, 最终达到超然物外、遇境成趣的澄明境界。

      在任职黄州团练副史期间,苏轼虽无实权,且心情低落,但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所起。苏轼曾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1082年,苏轼在被贬之地黄州安顿下来,建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并题名为“雪堂”。这是他经历了“乌台诗案”沉重的打击后,一点一点拾起生活的碎片,逐渐走向正轨的标志。

     这一年的三月,他约了朋友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螺蛳店看田地,准备置办一些土地养活家人,由此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随后,苏轼又与朋友一起游了蕲水清泉寺。在此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在这首词中,我们能够读到苏轼正式宣布走出阴霾的话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是使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成熟了——和古今往来往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重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他当时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他最伟大的词篇《赤壁怀古》。这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但是在为官期间,不管是晋升还是被贬,都颇受百姓爱戴。比如在陕西干旱期间,他身为父母官,立即在神明之前,以他那雄辩滔滔的奇才,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元祐四年任职杭州太守时,他在短短一年半之间,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临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开展救济饥馑的工作。在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苏东坡感慨“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65岁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在世时,常与佛家交往,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人。同时在中国绘画上创出了新门派,即文人画。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他有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庐山烟雨浙江潮》,是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

      这首诗的上半部分,“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庐山是古代文人雅士,心之所向的一方诗意圣地,波澜壮阔的钱塘大潮,亦是如此。因此,对于那些怀揣梦想,也可以说是执念的人们,不能身临其境,是不会释然的。后一句,苏轼又画风一转,说道“得到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里是说,不能到达目的地时,个个都在穷尽一生,竭尽全力的奔赴。而待到达之后,你会发现,当初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的风景,竟也不过如此。

     苏轼这首意境高远的诗,可以说是佛家偈语,但参透了世道人心的苏轼,并没有像很多历史上同样命运的人一样由官入僧,而是心中若自在,走向人生的极乐之境。

      1101年前,苏轼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此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是挚友维琳方丈,维琳方丈在苏轼最后的一刻一直提醒苏轼“勿忘西方”,而苏轼仿佛在自言自语,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也是代表他对于人生和信仰的感悟:“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他对家人说:“我一生没有作恶,死后必不会坠落于万劫不复之地,你们不要过于悲伤!”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