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先圣
并不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会取得成功,并不是异乡就有更好的机会,也不是他乡的水土就会厚待外乡人。只是,当你踏上背井离乡的旅途,你就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你没有依靠,也没有帮手,你不能有一刻的懈怠,你只有破釜沉舟……当你成功之后,回首来路,你会发现,这条路上,只要刻苦努力的人,没有一个人万劫不复。
“温一壶月光下酒”,这是只有诗人才会有的情致,这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个境界。诗人喝酒叫饮酒,不能说“喝”,一个“喝”字趣味全无。文人饮酒有几种风雅,饮烈酒要吟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饮淡酒要吟唱李易安的“庭院深深深几许”,饮甜酒则必吟唱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文人饮酒,若无这样的酬唱雅兴,就了无趣味了。
有位读者朋友对我说:他计划明年春天开始文学创作。我问他:为什么不是立刻开始,而是要等到明年春天呢?他说,他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现在没有时间。我对他说:如果这样的话,你明年春天,也许更没有时间,因为,到那时,你一定又有新的问题了。 只要想做,就从今天开始。时间总会有的,只要你想去找。 世界上所有不成功的人,都是这样拖延的结果。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想做,没有比“立刻”更好的时机了!只要你立刻出发,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你进入了一个多么丰饶的世界!
清人史震林《西清散记》里有段话:“人生四大可惜事: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善事,老无令名。”
这话总结了人的一生之可惜事:少年没有遇见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成年了没有优秀的朋友交往;中年了没有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到了老年没有得个好名声。
这4件可惜事,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有1个就是大遗憾,足以影响一生;如果遇见2个,人生则必然是个失败者;如果有3个的话,人生就必然一塌糊涂,第4个也就在所难免,空来世上一遭,或者声名狼藉、恶贯满盈、千夫所指。
金庸先生说,人有7苦:生、老、病、死,冤家会、爱别离、求不得。金庸先生把人生的苦,是总结的全了,这些苦,每个人几乎都难以避免。但是,每个人最后的结局却不同。这是因为,有的人把苦难当做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有的人则当做了登上天堂的天梯 。
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有目的的人。”这话说得太好了,因为有目的,所以我们的人生有方向,所以,不会迷惘,不会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更不会误入歧途。
我们为未来做准备的唯一途径,是集中全部的智慧、心力和热情,努力把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做的尽善尽美。这其实并不难,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因为总是想着等以后再找机会,而对今天的事得过且过。
尼采说过,“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报以凝视”。这话,让人不寒而栗,这几乎就是中国古人“心有所思,行亦随之”的翻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一定要远离整天满腹牢骚的“愤青”,因为他周身的“负能量”,只会减弱你的一身正气。
人生就是一场旷日持久、贯穿一辈子的博弈,假如有一天,你感觉自己不再博弈之中了,马放南山、无欲无求,也就是你渐渐走向世界的边缘了。博弈是什么?是与整个世界相对而坐,是与你从事的事业一争高下,是永不服输的凛然锐气!
人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谦逊的心态,这不是做给别人看,因为,惟其如此,才能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向新的高度进发。这不是虚话,如果你真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话。
信念是一种深刻的存在感,是一种持续的来自内心的指导和引领,是你对未来目标的持续的渴望,是心悦诚服的征服。最终,这种巨大的暗示,引领着你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
无论你遇见谁,都是机缘;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错过就不会再有;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你人生的千载难逢;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你总是眼盯着伤口,你感受到的就只有疼痛;如果你眼盯着远方,你的世界就是辽阔的未来。
后晋赵莹主修的《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有句:“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意思是,一个人要想有远大前程,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是文才技艺。这里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学艺。这句话与我们现在说一个艺术家“艺德双馨”是一个意思,才艺高,品格也要高尚。所以,一个艺术家,首要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然后才是艺术。
有一位朋友说,他有一个问题,始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自己为此而困扰了很久,影响的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了。我说,你试试改变你的想法,改变思维方式 ,或着放弃这个凭你个人的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久,他对我说,自己放下了,现在一身轻松。回过头想想,原来自己背上的是沉重的负担啊。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遇到一个自己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我后退一步,或者放下,发现这个问题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重要,放下了,也并没有什么损失,甚至,另辟蹊径,比那个问题更好。
人生的很多事,努力和勤奋自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些要看运气,有些要靠坚持,有一些也要看机缘,天遂人愿的概率是很低的。
仔细看看我们身边,你会发现,有些人总在不断进步,过了没有多久 ,几乎就看不到他奔跑的身影,再过一些时间,你却只能听到一些他的传说。也有一些人,却恰恰相反,一直在原地踏步,踟蹰不前,除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的一道道痕迹之外,依然两手空空。
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份量。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人生更具魅力 。不断战胜厄运,才会使生命更加强大。最终,你的生命敢于承受超过其限度的灾难,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不仅仅战胜困难,更是一个战胜自我的人了。
常有朋友问我,你出版了这么多的书,写了这么多的书法,画了这么多的画,可是,从微信圈里又看到,你几乎每天还都有社会活动,这是怎么做到的?你的时间从哪里来? 我对大家说,我现在总觉我的时间足够用,只要想做好事情,总会找到时间。比如,我接到出版社的约稿,写一部30万字的书,动笔之初,我也有畏难发愁的情绪,可是,我不会退缩,不会放弃,而是这样想,抓紧时间写,写一页就少一页。写着写着,任务渐渐轻了。等过了一半,心情就豁然开朗,任务过半了。几个月下来,不知不觉就到了尾声了。就这样,用每一天各种时间的空隙和片段,一年几部书就完成了。书法,现在几乎占用我每天一半的时间,我还是这样,一天的任务再重,写一幅少一幅,一天下来,几十幅书法就完成了。国画也是这样。我每天都有朋友来,来了喝茶,交流,我也有足够的时间,而且,我不会觉得是浪费我的时间。就这样,一天到晚,我有那么多的时间,我每天午后,还能挤出40分钟散步。
还有朋友问,老师,你每天凌晨4点起床早课,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说,这是我一天最大段的创作时间,是我一天的各个时间段的主力,我不需要什么坚持、毅力、恒心这些概念啊!